《東方看點|IMF下修全球經濟增速預測未來須持續關注疫情影響》
時間:2022-04-2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均下調至3.6%,較1月份預測值分別下調0.8和0.2個百分點。
增速預測值的下調主要反映俄烏沖突的直接影響以及其全球溢出效應。IMF認為,俄烏沖突和西方對俄制裁引發人道主義災難,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擾亂勞動力市場和國際貿易,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為應對通脹高企,全球多個經濟體加息,導致投資者降低風險偏好、全球金融條件收緊。此外,低收入國家新冠疫苗短缺可能導致新一輪疫情暴發。
根據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具體來看,發達經濟體今年預計將增長3.3%,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6個百分點;明年將增長2.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預計將增長3.8%,較此前預測值下調1個百分點;明年將增長4.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3個百分點。
其中,烏克蘭的GDP預計將出現兩位數的嚴重下滑,收縮35%,而俄羅斯也很有可能出現大幅收縮,并通過大宗商品市場、貿易和金融渠道產生全球溢出效應。
根據IMF的預測,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3.7%和2.3%;歐元區經濟將分別增長2.8%和2.3%;中國經濟將分別增長4.4%和5.1%。
IMF表示,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受到的長期創傷效應預計要嚴重得多。原因在于,這些經濟體的政策支持更為有限、疫苗接種速度普遍較慢,因此在整個預測期內,產出預計將持續低于疫情前的趨勢水平。
相比之前的預測,IMF目前預計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的高通脹將持續更長時間。
IMF指出,通脹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一個核心問題。通脹預期脫錨的風險已經增大,促使各國央行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可能導致社會動蕩風險顯著增大。
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5.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8.6%,較1月預測值分別高出1.8和2.7個百分點。
IMF強調,鑒于當前沖擊的性質前所未有,以上預測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其遠超正常水平。例如,如果制裁措施擴大到俄羅斯的能源出口,那么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放緩,而通脹則可能超出預期。
除此之外,俄烏沖突還增加了世界經濟更永久地分裂的風險——按地緣政治區塊劃分,各自具有不同技術標準、跨境支付系統和儲備貨幣。這種結構性轉變將導致長期效率損失,增加波動性,并對過去75年來主導國際和經濟關系的基本規則框架構成重大挑戰。
東方基金權益研究部認為,中國GDP增速也因疫情干擾和外部局勢被下修,未來需持續關注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并關注復工復產帶來的階段性投資機會,同時必選消費由于其剛需品質值得重點關注。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